kaiyun开云

抗战胜利75周年前夕一件极其罕见的历史证物被福州渔民打捞上岸
栏目:业界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2-13

  近日,闽江口渔民李乃生出海捕蟳,却意外捞到了一个舷窗,其子李铭在咨询过自己大学老师后,初步判断为近代船舰舷窗,随后李铭便致电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,表示愿无偿捐赠。

  9月3日上午,记者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储藏室内看到了这件舷窗,由于在水底沉积时间久远,舷窗表面已经氧化抗战胜利75周年前夕一件极其罕见的历史证物被福州渔民打捞上岸,但可以看出保存的相当完整。

  舷窗为三层结构,记者粗略的提了一下,舷窗大约重50斤左右,边沿两道保障密封性的螺纹阀门依然能够轻松旋开,可见做工之精良。

 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朱寿榕告诉记者,8月中旬,一位名叫李铭的男生致电博物馆称,父亲李乃生在出海捕蟳时捞到了一个舷窗,可能存在历史价值,想无偿捐献给博物馆。接到消息后,博物馆立刻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李铭所在的连江县粗芦岛定岐村。

  原来,李铭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,对历史十分感兴趣,看到父亲打捞上来的舷窗感觉它并不简单,于是就将舷窗拍照发给了自己的老师,后初步判定可能是一件近代的文物,再联想到福建海域曾发生过海战,他的心里有了数。

  舷窗打捞上岸后,有人愿以一千来块钱的价格收购,李乃生准备将其卖掉,李铭极力劝阻父亲并表示这是文物,应该捐献到博物馆去,父亲同意了。

  李铭向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示打捞舷窗的水域,大致位置位于两座浮标附近。

  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向记者介绍,经鉴定这是一个铜制的防爆欧式舷窗,带有防爆盖,结构保留相当完好,制造时间大概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,与甲午战争时期济远舰和致远舰的舷窗基本一致。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捞点水域附近的沉船很少,而“靖安”号恰巧是20世纪初造的舰船,曾于一战中被当时的民国海军俘获,并作为运输舰使用。结合物品出水点以及历史事件,陈会长推断,舷窗应该来自这艘名为“靖安”号的德制运输舰,这其中有一段悲壮的历史。

  在抗日战争时期,海军的舰船都很弱小,根本无法与日本海军的巨舰大炮交火,为了防止日本军舰沿着闽江进攻福州,马尾要港司令部把很多船只征用来,集体自沉在福斗山一带阻塞航道,这就是“闽江口沉船阻塞线”,其中就有这艘退役作为运输用的“靖安”号,资料上也确有记载,所以它可以作为沉船阻塞线的证物,也是一个抗战文物,历史的见证者。

  陈悦会长还表示,德式的舷窗非常少见,加上刚发现的这块,目前已知的在博物馆内展出的只有三件,另外两件放置在甲午海战纪念馆,但保存的完整度都远不如这件,在陈悦会长看来,这是他在国内见过保存程度最好的舷窗,非常具有研究价值。

  几十年过去了,自沉在闽江口阻塞线的舰船依旧躺在冰冷的水底,它们用自身的这些小小零部件,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历史。

  陈悦:闽江口阻塞线附近应该还有大量类似物品存在,但这么多年来这片区域所发现的、有记载的就只有这一件,我想可能有很多零件被捞起来后不被当回事,随手扔掉或者卖掉了,这么一来这些历史证物就只能成为一堆破铜烂铁,再也无法重见天日。这个区域未来或许还会发现跟船有关的物品,希望大家以后碰到类似文物时,能有保护意识,及时联系博物馆和研究人员,把这些历史的信息保存下来。

  目前,这件舷窗被保存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,工作人员准备将其定级。清理后陈列在文物柜中展现在市民们面前。